府城百年老店-左藤紙藝
心靜展現手藝,膽大實現創意
府城的民權路有「清代大街」之稱,肇建於明鄭時期的東嶽殿屹然矗立其上,而緊鄰右側的「左藤紙藝」則是傳承百年的傳統手工紙藝老店,可別以為紙紮是陰森的行業,和東嶽殿一樣,沒有華麗的外觀和門面,深入了解卻有著令人驚嘆的手工技藝和歷史文化內涵。
紙紮工藝源遠流長
現為百年老店的掌門人-洪銘宏,是洪家紙藝傳承的第五代,有些許日本人的樣貌,台灣人簡潔直率的口語,親切而不拘小節的待客態度,窩在門口的小桌子旁工作,對於來往遊客的好奇詢問,不厭其煩的回答著,同時對我細說紙紮以及洪家從事紙紮的源流。
相傳紙紮源自唐代,貞觀年間,唐太宗生了一場重病,御醫們束手無策,當時唐太宗病中夢遊地府,觸目所及的陰魂皆是無居可居,無衣可穿,離開地府前到了枉死城,借了一對老夫婦所寄存的庫錢,發送給孤魂野鬼,並允諾回陽後舉行法會,為其進行超渡。果然,唐太宗在病癒後,命令工匠利用紙紮製作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,燒給所有的好兄弟們。因此衍生紙紮這行業,同時,唐太宗成了紙紮業的祖師爺。
洪家祖先清代於金門任官,曾至中國學做道士,直到第三代舉家遷居台灣,在台南生根,同時,道士和紙紮成了祖傳家業。古代,道士和紙紮工作是密不可分的,洪銘宏表示,早年,人打從出娘胎、週歲、結婚、大壽,乃至死亡,都離不開紙紮,由於當時台南是台灣第一大城,人口匯聚,繁榮興盛,洪家光是作紙紮就忙得不可開交,無法兼顧道士的工作,於是洪銘宏的父親洪錕鎔毅然決定,放棄道士一職,專心做紙紮,這也是傳統紙紮行業的創舉-紙紮店設立公司行號。為何店名為「左藤」?洪銘宏說,因為父親長得像前日本首相左藤榮作,故而命名。
多方學習,基礎紮實
洪錕鎔不但是繼承紙紮家業,還曾跟隨日本匠師習得冶金工藝,家業技術臻於純熟,所粘製的人物唯妙唯肖。從小耳濡目染的洪銘宏,傳自父親的手藝,進而就讀長榮高中,研習美術,將理論融於多年的實務之中。
紙藝就是紙紮、紙糊,傳統紙糊的用途大致分為喜慶和喪葬,喜慶多於廟會、科儀、天公生、做十六歲,以及婚嫁祝壽等,而喪葬則是做紙厝、麻燈等。紙紮集剪、捏、粘、比例、色彩搭配、材質運用、人物服裝、配件考究....等工藝專業,得靜心巧手進行,方能完成,洪銘宏說,工作一做,就全神投入,相當耗神和傷眼力。細看左藤的鎮店之寶,實令人讚嘆手工之細緻精巧,舉凡人物儀態、身材比例、衣服縐褶等,生動鮮明,栩栩如生。
突破傳統,勇於創新
洪銘宏率先提供客製化訂作、設計,大部份的客人僅以口述方式,希望能訂製出所需產品,洪銘宏則尋找實物,或以想像的方式縮小比例進行,如洋樓紙厝、寺廟建醮所需的動物等。曾經有一男孩熱愛攝影,因攝影不慎出了意外身亡,其家人委請洪銘宏製一台往生者熱愛的相機,陪他最後一程。諸如隨著時代流行的物品,洪銘宏都必須能隨之製做,曲線、直角、微凸、縐褶等各種線條,馬虎不得,而且越是有挑戰性的,左藤越有興趣。
在早年,紙紮產品的製量是非常大的,但現在由於諸多儀式不復傳統,且多為塑膠品所替代,行業的興盛不可同日而語。目睹時代演變的洪銘宏表示,紙紮是中國和台灣的傳統工藝,中國因長達十年的「文化大革命」破四舊,屏棄傳統,台灣則是因經濟起飛,石化工業發達,塑膠製品幾乎取代了所有物品的材質,導致傳統行業沒落,少有年輕人願意學習,技師斷層、凋零。反觀日本、韓國的社會中還完整保留了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。
憂心台灣人才流失,所幸左藤家業沒斷層,洪銘宏的獨子洪國霖,目前就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,欣然接手家業,常利用課後時間和父親一起創作。而為提倡紙紮藝術化,洪銘宏常受外交部、文建會或相關單位的邀請,前往國外參展,以及國內文化薪傳講座,讓這門紙紮工藝得以紮根,薪火相傳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