府城百年老店-王泉盈紙莊
跳脫刻版人生,百年紙莊世家
新美街,曾經是府城最繁華的市街,至今仍存在著許多老店和老行業,以民族路為界,北段舊名「米街」,南段為「抽籤巷」,雖狹長彎曲有如巷弄,卻是瀰漫著古街風情。清代,米街上以紙莊和打鐵業為最具經濟實力的二大行業,在紙莊、紙業、傳統刻版印刷業匯聚之中,百年老店「王泉盈紙莊」正是將版畫印製技術自中國帶來府城的始祖。本身是資深天后里里長的王長春,吐露著濃濃的泉州口音,一邊泡著茶,一邊向我娓娓道來這百年的家傳淵源與產業的興衰。
源自大陸泉州,立足府城米街
「王泉盈紙莊」初期主要以手寫和印製各種門聯,自家刻畫拓印的門神、庫錢、福符、七娘媽亭、天公燈座等紙製品為主要產品,以及常民生活、婚喪喜慶、宗教祭典所需的各種紙品。後來到了六0、七0年代,因為機器製版、大量印刷、電腦繪圖的興起,取代了古早傳統的刻版印刷,日新月異的印刷技術,終究使得手工版畫紙業走向沒落。在父親身邊,王長春學到很多,然而,可惜的是,父親不久便去世了,由於宗教民俗細節龐雜,約束於無形,雖然,聽聞很多,卻是來不及深入,初掌家業的王長春,不但得重新了解紙業的特性,學習民俗信仰的內涵,甚至於還面臨時代產業的轉變,思考著傳統紙業的轉型。首先,和民俗信仰息息相關的書法,對於從小不會寫書法的他,就是最苦惱的課題。
廣觸延續傳統,再創自我風格
王長春花了六年的時間,苦練書法,特別針對常需要用到的字,以父親的字為帖,從用描的,到自由氣運腕轉,完全流暢,如今,他最常依客人,如廟方、道士或個人的需求,量身書寫上稟神明的各式疏文,而任何的需求,如祈福、開運、改運、求功名、求姻緣、求平安等的疏文,在「王泉盈紙莊」就多達三十餘種。此外,他遵循父親才學,對於命理風水、民間習俗、傳統信仰等進行更深度的研究,將自家的紙莊轉向多角化的經營,如五營廟所需的五色高錢、幫人消災解厄的「替身」,都是自家親手一份一份捆黏、製作而成。
由於研究專深,王長春不但是天后里的里長,許多社會刑事案件陷入膠著,警方還私下以民俗的角度,針對相關細末前來請教,以尋求案情的突破,專業服務可說跨越陰陽兩界。
源自大陸泉州的王家,在清代以「王泉利紙莊」經營傳統民俗紙莊和刻版印刷起家,頗具盛名,清光緒14年(西元1888年)王傳瑞、王年以兄弟渡海來台,落腳府城的新美街,將刻版印刷引進台灣,為緬懷祖先且記取本源,創立「王泉盈紙莊」,為其開台第一代,也就是目前第三代掌門人王長春的祖父。「王泉盈」並非人名,「王」是本姓,「泉」是泉州,「盈」是滿的意思。
歷經家道中落,面臨產業轉型
身為第二代-王長春的父親,由於個性不善經營,復因當時王長春的兄長需要洗腎,花費極大,長輩散盡家財醫治,導致家道中落。王長春年少時一度在外工作,直到民國73年,母親去世那年回家,和父親共同扶持家業,當年他二十六歲。王長春的印象裡,父親雖拙於理財,卻是相當具有才能的人,懂醫術、看地理風水,太歲符即是他所創。另外,父親寫了一手漂亮的書法,鄰里多登門請他出筆書寫,舉凡各式立據、契約、疏文、符令、家宅門聯、宗教對聯等,他都信手拈來,游刃有餘。
任何有關宗教、信仰、改運所需的紙物或疑問,幾乎都能在「王泉盈紙莊」獲到解決,諸如香條、本命錢、五色高錢、改運生肖、替身草人……等,王長春結合他的長年研究,對於各種紙錢或紙物的運用,都瞭若指掌,對於冥冥之中的心靈寄託,他都給予客人最清楚的產品解說。接掌家業以來,最感到驕傲的是,曾於民國七0年代一次全台大建醮,以及大陸湄州媽祖來台,他承接來自全台廟宇、同業需要的物品,再創專業的高峰。
女兒已是「王泉盈紙莊」的第四代,目前,最小的女兒和父親共同打理店裡的業務,王長春認為,對於紙業,有著浩瀚的學問在其中,能通盤知曉並非一朝一夕,孩子有著自己的想法,是否能繼續傳承,他並不強求。至於任何有興趣的人前來學習或了解,他都歡迎樂見,最希望的是,在台灣發展出來的傳統紙業和文化能再持續,綿延下去。
留言
張貼留言